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略述管平湖先生的古琴艺术

 

  本次文化节将以“管平湖古琴艺术”为主题,围绕其琴学思想和成就,举行专题研讨会。

  中国古琴艺术的一代宗师管平湖先生对于近代中国琴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从古琴演奏和古谱挖掘方面,都有着卓 越的贡献。

管平湖先生生平及其主要艺术活动

  管平湖先生生于1897年2月2日,祖籍江苏苏州。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1967年3月28日卒于北京。由于父亲 管念慈是清代宫廷画家,管先生自幼酷爱艺术,弹琴学画皆得家传。1910年父亲逝世后随叶诗梦、张相韬学琴。

  在绘画方面,管先生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画,擅长工笔、花卉、人物。笔法生动,画风秀丽。他自1920年便加入了金 绍城在北京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其成员都是当时在中国画坛杰出的代表。管先生在研究会还担任过研究员及助教。他的代表 作有《仕女图》《人物镜心》(四屏)《横舟弄笛》等。

  1912年,管先生随著名琴学大家杨宗稷学琴,参加杨宗稷在北京创办的“九嶷琴社”。“九嶷琴 社”是杨宗稷在其师黄勉之的“金陵琴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若论中国近代琴曲的发掘,杨宗稷首屈一指。他从1911年就开 始打谱,亦是将《幽兰》文字谱译成减字谱的第一人,他撰写了四十三卷的巨著《琴学丛书》,对后人打谱及琴学研究具有示范性和奠基作用。管 平湖随后继承师业,打谱无数,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古琴事业。

  1923年,管平湖重返苏州故乡游天平山时,偶遇福建武夷山天心禅寺悟澄老和尚,并拜其为师。1928年又在山东师 从道士秦鹤鸣学习川派琴曲《流水》,此曲后成为管平湖最为代表性的琴曲之一。并作为东方音乐的经典代表,被载入1977年美国发射的“ 航行者”号卫星,在太空遨游。

  1938年,管平湖和北京的一些琴家们组织了“风声琴社”。后由于战乱,许多琴家各散东西,活动被迫 停止。管先生还在北京汉学专修馆、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乐传习所任教。其教授过的弟子王迪、郑珉中、许健等,均成为当代极有贡献的琴 学研究专家。

  1947年,管先生与张伯驹、溥雪斋、王世襄、杨葆元、郑珉中等人发起组织了“北平琴学社”, 活跃一时;1954年改名为“北京古琴研究会”。

  1952年,管先生受聘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古琴音乐教学、演 出、录音和发掘打谱工作。1953年他开始了古琴大曲《广陵散》的打谱,此曲结构庞大,有45段之多,时长逾30分钟。古琴的记谱法及弹奏法在 千余年的发展中不断演变,管先生在《广陵散》打谱时遇到很多早期的古指法,对此,他参考了很多资料,研究、摸索,不断修改,付出了巨大的 心血,直至1954年遂完成定稿。

  1954年,在音乐研究所所长杨荫浏、李元庆组织下,将原“北平琴学社”改为“北京古琴研究会 ”。会长为溥雪斋、副会长为查阜西。成员有管平湖、王迪、许健等琴家。研究会联系各地古琴家从事有关古琴的学术研究、演奏和教学工 作。由查阜西、王迪、许健一起走访全国多个城市,为老琴家录音,(如今听到的“老八张”就是当时的录音)。此次走访发掘了很 多被人认为失传的琴谱与琴曲,这些琴曲都由王迪和许健记谱。载于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中。管先生并参加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全国 十多个城市的“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同时期,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开幕,管 先生参加演出后,获得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5年,管先生又根据《古逸丛书》影印唐人手抄卷子本《碣石调幽兰》进行打谱。 1957年,他将此曲公开弹奏。 同年,音乐研究所将管平湖演奏的《广陵散》录音,王迪用五线谱和减字谱记谱。1958年,管先生打谱的《广陵散》由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使 得这一历史名曲重见天日,为琴曲打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9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行以《胡笳十八拍》为主题的琴曲、琴歌音乐会。管平湖发掘打谱《大 胡笳》、王迪发掘打谱琴歌《胡笳十八拍》、许健打谱《小胡笳》。参加演出的有各地知名琴家,并举办了《胡笳十八拍》的研讨活动。

  1961年,管先生又一琴学成就,是编写了《古指法考》一书。他根据当时的多种琴谱,参考不同历史时期指法的变化 ,仔细研究探索疑难指法,据自己多年弹奏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确切的弹奏法,并附以谱例说明。他还按照不同的指法类型予以分类,打谱后的简 谱与减字谱对照呈现,使人一目了然。《古指法考》一书为后人研究发掘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成为众多古琴弹奏者的工具书。

  1962年后,管先生又发掘打谱了《离骚》《欸乃》《长清》《短清》《阳春》等名曲。其中《欸乃》成为当时琴界非 常流行的琴曲。管先生先后将很多琴曲打谱,大部分有录音、记谱。除《广陵散》外,琴曲《碣石调幽兰》《大胡笳》《胡笳十八拍》《秋鸿》等 大曲均由他率先发掘打谱,经过他的努力,使这些绝响已久的古琴曲重新恢复了艺术生命。其中大部分琴曲都由音乐研究所录音、记谱,并成为古 琴曲中无可取代的音响资料。

  1967年管先生因肝硬化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享年70岁。

  管先生将自己毕生精力倾注于古琴事业,不仅以琴艺精湛闻名于世,琴学造诣也极为深厚,他以深刻的人生体悟、博 大的传统文化修养的融入,完成了众多古琴名曲的打谱,堪称琴界典范。

管平湖古琴师承脉络

  其一:管平湖早期从其父亲管念慈学琴,由于父亲是清宫画师,善弹琴,擅昆曲,管先生自幼受艺术的熏陶,为他的 音乐修养打下基础。父亲去世后他又从叶诗梦、张相韬学琴。叶诗梦是当时有名的琴家,著有《诗梦斎琴谱》《诗梦斎诗文集》,对鉴赏琴有广博 的经验。也许这些对日后管先生鉴琴有着较大的影响。师从张相韬期间据称学曲有《渔歌》等三五首。

  其二:在管先生的师承中,时间最久的是“九嶷派”琴学大家杨宗稷,受其 影响也最大。期间他学习的曲目主要有:《平沙落雁》《潇湘水云》《水仙操》《岳阳三醉》《渔歌》等。

  杨宗稷(1869年—1931年)字时百,号“九嶷山人”,湖南宁远县人。杨宗稷於琴学方面的创 举为近代琴界所称道,他专门从事教学和琴学理论研究,藏琴甚丰。其琴学著作《琴学丛书》集琴学理论、藏琴、琴谱等众多方面。包括《琴粹》 《琴话》《琴学漫录》《琴学随笔》《琴学问答》《琴镜》等四十三卷。在他的三十二首琴曲中加注了工尺谱和板眼。故《琴镜》之要有四:定板 、注音、唱弦、别吟。这些都属杨宗稷之创举,古谱未曾出现过。他还将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最先译成减字谱,对传统琴谱的改进有诸多 心得。他创立九嶷派,对于近代琴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三:管先生除了受杨宗稷及其师黄勉之两位前辈的传承影响,1923年他在苏州遇自称“武夷派“的悟 澄和尚后,经过几个月时间,明显加强了指法的灵活性,特别是悟澄和尚在武夷山自行修炼,无拘束的弹法给管先生很多启发,琴风有所改变。后 再拜川派道士秦鹤鸣学习张孔山的《流水》

管平湖先生的古琴演奏风格

  管先生的嫡传弟子王迪女史曾经在《管平湖先生艺术生涯》一文中写道:“管平湖先生对古琴艺术研究极深, 得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琴家之真传,他能博取三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 形成中国琴坛有重要地位的“管派”。其风格朴素豪放而又雄健潇洒,含蓄蕴藉而又情趣深远,正如唐代诗人李白诗中:“为 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那样的气势磅礴,独具阳刚之特色。”

  节奏特点:管先生继承了杨宗稷与黄勉之节奏规整,指法严谨的特点。对于乐句、乐逗的划分;节奏快慢的安排;相 同指法不同节奏的处理;吟猱节奏的定拍等特点,在他演奏的琴谱及打谱中都得到明显的体现。管先生的节拍处理並未因强调“板眼 ”,节奏规整而显得单调,相反,令表现更加丰富。

  右手弹奏特点: 管先生继承了前辈黄勉之、杨宗稷指力刚柔相济的特色。指力坚劲,浑厚刚健。他运指灵活,取音洁 净,苍古朴实,绝无暴烈之声。他透过坚实的指力而奏出具“清刚”的气韵品格。

  左手按音特色:管先生自幼学琴,功底扎实,又得杨宗稷与黄勉之之精髓,他取音极为准确,绰注取音较短,简练洁 净,且尊重古谱,古谱中若无绰注音,他绝不任意妄加。所谓“丝毫不妄动”,琴音干净清晰,无纤毫尘俗之气。

  左手“吟”“猱”之特点: 古琴左手的吟、猱、绰、注、逗、唤、撞、上、下等装饰性指 法很多,对于琴乐意境的表现极为重要。管平湖师从杨宗稷约两年,习琴曲有《平沙落雁》《岳阳三醉》《水仙操》《渔歌》《潇湘水云》等。他 的吟猱承袭了杨氏的吟在徽下、猱在徽上之法,吸收杨氏吟猱有度、节奏性强的特点。依杨宗稷所述 “吟猱种类,以板别之;全曲节奏疏密 ,又以吟猱进退之板別之。” 其后,因游天平山途中偶遇悟澄和尚,悟澄和尚自称并无师承,于武夷山修行。管先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思索 苦练,将吟猱中较为刻板的要求加以灵活的处理,更加专注指法的灵活性和琴乐自然一派天成的特性,他在琴谱中明确地标明吟猱的使用,吟猱区 别极为明显。吟猱的韵味多方正朴实,少圆柔华丽。在他打谱定拍时也是根据吟猱长短来决定节拍长短,句法清晰,节奏鲜明。

  管先生在传统谱基础上,不乏指法的创新。如琴曲《流水》,他弹奏的《流水》虽依据《天聞阁琴谱》,但其中也有 不同之处, 有些属于当时师从于秦鹤鸣道士时所存的差异,亦有些指法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效果而作的改变。如:在七十二“滚拂”指 法中加入“剔、勾”指法以突出重音; “拂”一至七弦时第一弦用“勾”;或“拂”一至七 弦中的四弦换“勾”;“滚”七至一弦中的四弦换“剔”,以此法突显重音,造成多种音色的变化。虽然 这些指法运用难度极高,但音乐效果与不换指却截然不同。其音乐强弱交替,“滚拂”层层叠加,犹如山谷中时而小溪潺潺,时而瀑 布飞溅、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管平湖打谱之艺术成就

  管先生将毕生的精力倾注于於古琴事业,为发掘古谱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著名古琴大曲如:《广陵散》、《碣石调 幽兰》、《离骚》、《胡笳十八拍》、《大胡笳》、《秋鸿》、《欸乃》等都由他率先发掘打谱。他经过对多种琴谱的分析比较和弹奏,不断修改 完善,使这些绝响已久的琴曲重新恢复了艺术生命。并对很多指法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对古琴事业有着承前启后的卓越贡献。管先生从1952年开 始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副研究员在研究所从事传统古曲的打谱工作,他的弟子,同是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的王迪女史是管先生的助手,多年来为管先生打谱的琴曲记谱。 1962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琴曲集》中大多数管先生打谱和他传承的琴 曲由王迪记谱。

管平湖打谱和传承之琴曲

一:有录音及记谱公开出版的共17首:

  《广陵散》《碣石调幽兰》《流水》《长清》《乌夜啼》《天风环佩》《风雷引》(《自远堂琴谱》)《风雷引》(《梅庵琴谱》)《良宵引 》《平沙落雁》《鸥鹭忘机》《获麟操》《春晓吟》《阳关三叠》《关山月》《四大景》《水仙操》

二:有录音无记谱出版的共15首:

  《离骚》《大胡笳》《阳春》《白雪》《长门怨》(上述五首本人在1981-1985年习琴期间手抄王迪记谱)《欸乃》 (手抄王迪节选本)《龙翔操》《潇湘水云》《秋鸿》《胡笳十八拍》(以上四首已根据录音记谱)《岳阳三醉》《高山》《渔歌》《蔡氏五弄》 (琴歌)《五瓣梅》(琴歌)。

三:无录音无记谱的琴曲约25首:

  根据《神奇秘谱》打谱的:《长清》《短清》《高山》《流水》《八极游》《遁世操》《列子御风》《泽畔吟》《猗 兰》《禹会涂山》,未形成能完整打谱的有:《龙朔操》《山中思友人》《小胡笳》《庄周梦蝶》《樵歌》(据神奇秘谱)的:《鸡鸣渡关》《仙 佩迎风》(据《西麓堂琴谱》)。其他弹过的琴曲《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羽化登仙》(据《五知斎琴谱》)。

  管先生生前还喜爱弹奏的曲目有:《普庵咒》《长侧》《短侧》《长清》《短清》等。(据音乐研究所统计,以上共 约59首)

  在管先生打谱的琴曲中有很多成为经典版本。最有影响、流传最广泛的有《广陵散》《离骚》《欸乃》《大胡笳》《 春晓吟》《获麟操》等。他的打谱成为后辈琴家打谱的榜样,很多打谱的手法值得借鉴与研究。而他传承弹奏的琴曲版本也在当今流传最广,其中 包括有《流水》《幽兰》《阳关三叠》《关山月》《良宵引》《鸥鹭忘机》《风雷引》等。

  管平湖先生虽已离世四十八年,但他对中国古琴艺术的贡献诚如王迪先生所言:

  “正如一颗真正的钻石,不会因岁月的流逝和风尘的覆盖,而埋没其光彩。管先生的艺术成就永远放射其灿烂的光芒!”

                             2015-10-14 乔珊于 上海

                                         

 

上海办事处地址:上海市成都北路777号    电话:18817521966    Designed by JIAO. Power by Feimo
版权所有: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   Copyright 2011 INTERNATIONAL CHINESE MUSICIANS COALITION All.RIGHT.   沪ICP备11025731号-2